创新农田残膜回收机制,守护土壤健康——记峨眉山市农田残膜科学回收模式

首页标题    行业资讯    创新农田残膜回收机制,守护土壤健康——记峨眉山市农田残膜科学回收模式

绿色是农业的底色,生态是农业的底盘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,推动绿色发展,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。在随着地膜的广泛运用,农田残膜造成的耕地白色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。新时代科学有序的农田残膜回收,是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、有效治理农田地膜污染的积极举措。

峨眉山市常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6.78万亩左右,粮食总产在10.3万吨左右。全市地膜覆盖面积16.1万亩,用于水稻秧田小拱棚覆膜0.7万亩、玉米大田覆膜3.52万亩、马铃薯覆膜2.1万亩、蔬菜覆膜9.78万亩。峨眉山市克服了资金困难,人工捡拾成本高,地膜残留基数大,残膜回收难度大等问题,积极探索农田残膜回收机制,2022年全市累计回收农田残膜(农膜和地膜)834.84吨,回收率达90.1%,专业化回收网点覆盖面积达到15万亩以上,使农田“白色污染”得到有效治理。

 

一、以农田残膜回收为支点,顶层设计构建高效回收长效机制

以“构建机制、建设体系、示范带动、稳步推进”,通过试点先行与示范推广,形成特色鲜明和效果突出的典型模式,为创建地膜回收行动示范县打下良好基础。

(一)构建农田地膜回收利用长效机制

强化政府主导作用,充分认识做好农田残膜科学回收使用工作的责任感与紧迫感,以农田残膜回收利用“减量化、资源化、无害化”为主线,成立市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专家指导组。2017年以来,坚决贯彻《农用薄膜管理办法》,先后制定《峨眉山市2022年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整县试点实施方案》等相关文件与行动方案8个,统筹安排,把地膜科学利用回收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。紧盯短板与薄弱环节,使政策有制可循,保障工作得到落实,构建了农业农村局牵头、部门协同、属地责任系统推进的长效机制。

(二)构建财政资金引导多元投入机制

发挥政府财政资金主导作用,统筹各类财政支农资金,将回收与财政奖补政策相持钩,从2017年开始实行回收补贴政策,对废旧地膜回收补贴0.5元/斤,到2022年,奖补总支出153.33万元,财政资金为农田残膜回收提供坚强保障。在政府投资不足时,引入引导市场主体,2022年与四川弘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建立回收利用合作关系,构建“资金多元+农户参与”模式,持续有力保障农田残膜回收利用提档升级。

(三)构建责任与考核相结合的工作机制

加强政府督导功能,强化考核评估。出台相应的监督规章制度和奖惩机制,明确责任主体单位、管理职责、法律责任和考核内容。深入开展市场执法检查专项行动,不定期抽检地膜产品质量;对未按法律法规回收废旧地膜的生产者、销售者、使用者,依法进行处罚。加强地膜回收利用全过程监管,将工作责任落实到人,发挥媒体的监督力量,依靠人民群众开展监督,对工作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进行防范,高效推进实施。

 

二、坚持绿色发展导向,因地制宜建设农田残膜科学回收体系

健全全市农田残膜回收网点建设,针对农田残膜回收难、监管难,坚持填平补齐原则,以资金补贴支持为引力,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地膜回收工作。对农户和企业坚持“谁使用,谁回收,谁受益”原则,形成多元回收模式和回收储运体系。

(一)建设全域回收网点

以中心乡镇,科学布点,在交通方便、用量较大乡镇,设立废旧地膜回收示范点。全市实施“农户收集、网点中转、市统一处理”三级处置模式,回收网点承上启下,将废旧地膜归集整理后,转运到市里统一处理,建立起一个全域覆盖回收网络。

(二)建设全链条回收流程

大力培育引导专业化服务组织,逐步构建以旧换新、经营主体上交、第三方机构回收等多元化回收模式。梳理“源头控制、回收过程监管、末端回收利用”操作流程,鼓励农用薄膜生产者、销售者、回收网点、农业经营主体、废旧农用薄膜回收再利用企业或其他组织等开展合作,健全农田残膜回收网络体系,逐步形成布局合理、运行有效全链条回收流程。

(三)建设全新回收模式

针对农田残膜回收多重环节,建设农田地膜使用和回收APP—益禾农服,由回收网点设立回收台账,将农户使用和信息录入,保证记录数据完整真实可靠,并作为核实回收地膜数量、覆膜面积、回收再利用数量和现场检查指导的依据,通过关联至益禾农服APP市农业生产主体端,对其回收过程和数量进行确认和提醒,进行监管和统计,实现“农田残膜回收一本账”回收模式。

 

 

三、坚持典型引路、示范带动,实时监测,推动农田残膜回收转型升级

高度重视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工作,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,将推动标准的地膜或者加厚地膜的使用,规范农田地膜使用,压实农田残膜科学利用和回收工作,全面提升地膜的回收率。

(一)典型引路、科学使用

强化宣传,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,引导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工作,大力推广使用厚度大于0.015mm及以上的加厚高强度地膜,在龙池镇、符溪镇推行标准地膜或者加厚地膜使用,辐射带动全市推广使用0.015mm加厚高强度地膜13.5万亩。

(二)示范带动、分步实施

集成适宜性、经济性和实用性最优技术与模式,从源头上防治“白色污染”,在峨山街道、龙池镇结合旧膜重复利用、一膜多用等方式,减少残膜对土壤造成的污染,提高地膜使用效率。2023年全市全面启动生物降解地膜去替代普通地膜试点示范。

(三)实施监测,升级推动

引入第三方对土壤农田地膜残留实施动态监测,全链条掌握从源头管控、过程防范到使用监管信息。同时,把地膜污染治理纳入各级各部门各组织有关农业绿色发展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考核指标当中,提升农田残膜回收效果。

2023年8月17日 10:48
浏览量:0
收藏
MORE >

关注实时动态